IWC: Session: Wetlands and the Internet: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2016/9/23

      经过了22日一天的实地考察,与会人员们对常熟和周边各考察点都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今天,与会人员们回到常熟国际会议中心继续听取本届湿地大会的报告并参与讨论,延续了前几天的热烈氛围,也更增添了许多专业的成分和创新的理念。

      今天的特邀报告人是美国环境艺术家、美国水保护协会创始人Betsy Damon,她报告的主题是“湿地,混乱边缘的有序性”(Wetlands: order of the edge of chaos),提出了“生态的艺术家就是以新视角考虑科学、社会、文化等领域,并提供非传统的解决办法。以艺术的眼光看待湿地,把湿地理解为:复杂、随机、不断变化的生命发电机”。

1.jpg

(Betsy Damon女士作特邀报告)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生态经济学家Richard Hobbs,他就“维持原状,拥抱新生: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的管理和恢复”(Maintaining the old and embracing the new: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讨论了保护和恢复应该如何适应当前和未来变化的速度和程度等问题。

2.jpg

(Richard Hobbs教授作特邀报告) 

南京大学教授安树青做了题为“湿地恢复与处理系统”,报告介绍了湿地恢复的原理、技术和案例。包括湿地恢复的概念、生境改造、植被恢复、植物链构建、小流域治理技术,以及索须河河道恢复工程、大莲湖恢复工程、无锡环太湖湖滨带恢复工程、河南新密人工湿地的案例分析。特邀报告结束之后,安树青教授和与会外专家Newton Harrison、Wolf M. Mooij等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3.jpg

(安树青教授作特邀报告)

4.jpg

(湿地公约秘书处副秘书长Ania Grobicki对安树青教授报告的现场提问)

5.jpg

(Newton Harrison与安树青教授进行现场交流)

6.jpg

(Wolf M. Mooij与安树青教授进行现场交流)

7.jpg

(安树青教授接受电视台采访) 

上午举行了“气候变化下的高山湿地研究”、“湿地与互联网:评估与监测”等分会场。“湿地与互联网:评估与监测”分会场邀请了湿地生态研究专家、湿地公园管理工作者、智慧旅游行业专家参与,聚焦如何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湿地”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打造从科普、保护到恢复、利用的智慧湿地科学发展体系;立足供给侧服务创新,实现湿地旅游转型升级与跨越式发展;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智慧湿地”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和依据等。智慧湿地是湿地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是大众旅游时代的“主要抓手”、是协调湿地保护与发展的“引擎器”、是促投资、稳增长的“生力军”。是本次大会具有创新意义的举措。

8.jpg

(“气候变化下的高山湿地研究”会场报告现场)

9.jpg

(“湿地的监测、评估与管理”报告现场)

10.jpg

(“安徽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报告现场)

      下午,世界联合学院常熟分校(United World College Changshu China)分会场的主题是“青少年对湿地的探索”(next generation thinking of wetlands),来自世界联合学院的几十名青年学子运用他们掌握的湿地知识,在会上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发表了自己对湿地恢复和建设的想法,为湿地大会注入了新鲜年轻的力量。

11.jpg

(“青少年对湿地的探索”会场报告现场)

12.jpg

(“青少年对湿地的探索”会场报告现场)

13.jpg

(“青少年对湿地的探索”会场报告现场) 

      经过五天的讨论和考察,2016第十届湿地大会即将进入尾声,在多日的交谈中,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会议举办地非常成功,常熟和湿地大会都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