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rinting from NJU news network】Presid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Exploring new mod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2014/5/26

【核心提示】 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生态文明。那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和瓶颈是什么?研究型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是什么?

 

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生态文明。那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和瓶颈是什么?研究型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是什么?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就以上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三对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哪些突出的矛盾?

 

陈骏: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面临着三对矛盾。

 

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因此,要找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绿色GDP、生态GDP。既不能唯GDP,也不能不要GDP,关键是提升GDP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二是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与生态文明要求之间的矛盾。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既是工业化带来的客观后果,也是工业化发展不成熟导致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解决生态问题,依然要靠工业化,但不是靠传统工业化模式,而应靠新型工业化模式,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模式。

 

三是发展是第一要务与发展手段仍然落后之间的矛盾。我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支撑,许多困难和问题将难以解决。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科学技术、人力资本、资源禀赋和生产手段,却无法有效支撑生态文明发展。

 

生态法律法规待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些矛盾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陈骏:这三对矛盾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生态技术水平、生态人才储备、生态制度设计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主因。

 

具体而言,在生态技术水平上,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生态人才储备上,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在生态制度设计上,这些矛盾与当前我国生态制度笼子关得不紧、生态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解决这些不足,迫切需要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事实也充分证明了,大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

 

以南京大学为例,近年我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构建完整的生态科学创新体系,加快生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未来,我们会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同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思维模式,研究知识性生态技术,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以及大学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的新模式。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应如何建立大学与政府及企业之间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的新模式?

 

陈骏:研究型大学要围绕“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问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研究、生态伦理文化研究、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关系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四大建设关系研究,不断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从政府层面而言,一方面应增加绿色研究投入,特别是加大对生态领域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提升生态科技研究的地位。例如,在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实验室等项目中,提高生态项目设立比重,增加相关经费投入,形成中央、地方、高校合作支持生态基础科学的新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包括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在内的社会各方面支持生态应用研究,协力推进生态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

 

体制和制度层面的保障也同样重要,必须加强生态制度建设。一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补偿制度框架、推进重点领域补偿实践,真正形成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调节格局。二是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建立系统的环境质量、污染排放、清洁生产等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三是探索建立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保护损害赔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