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马广仁主任点评《国家湿地文化馆概念设计》

2014/3/24

2014年3月19日下午,国家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主任马广仁、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成等一行人莅临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参观指导。他们考察了研究院科研建设和办公环境,听取了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的工作汇报和《国家湿地文化馆概念设计》汇报。 

1.jpg


许丽丽从湿地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的宗旨出发,剖析湿地文化定义,提取湿地文化的特征,构建湿地文化的体系;并且结合具体的陈展案例凸显湿地文化馆的定位、设计原则与依据、建设目标等。


2.jpg


国家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马广仁主任在听取了湿地文化馆理论体系的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湿地文化体系的整体思路和富有的创意性,是国内首次把“湿地文化”提升到理论的体系,为今后国内打造一系列的湿地文化馆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他提出以下两点意见:


3.jpg

一、深度挖掘,借鉴专家建议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下有专门的湿地生态文化分会,以挖掘、弘扬湿地文化、推动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宣传、普及湿地及其文化知识,促进湿地文化产业发展;组织开展湿地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组织开展湿地生态文化活动和国际交流为活动宗旨。其机构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及《湿地文化》等书籍立意深远,有很大的理论高度,值得深度挖掘。同时可以联系湿地生态文化分会的专家们征求的指导和建议。


二、弥补缺陷,完善湿地功能

作为中国湿地文化的理论体系,整体在湿地的重要性上稍有欠缺,没有凸显湿地生态功能。在完整体系下,需要一定篇幅来向社会阐述人们离不开湿地以及湿地破坏后的危害,从而彰显湿地本身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经济、人类发展的相互关系。

4.jpg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成在听取了湿地文化馆理论体系的汇报后,提出以下意见:湿地文化的课题跨度多门学科,融合生态学、社会学、历史学学科专业知识。任务量大的前提下,湿地文化的精神内涵就需要以深刻而清晰的主线来阐述。同时他强调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在国家的生态文明为背景下,理解文明的内涵以及文明发展过程中规律性的演化。